秋天的北京,最是敞亮大气,今年十一又赶上双节,亲朋们在争相晒着花样出游,我则自有心仪,10月2日再登西山赴会,参加北京曹雪芹学会组织、青松兄主持的第四届《红楼梦》收藏沙龙和活动。前后有两天,全程都参与了,“玩”的挺high,“颅内高潮”之余,督促自己要把这一程记录下,但,又想想,内容颇多,写个流水账,恐怕也要花不少的功课,大过节的,干嘛和自己过意不去那,就由着性子,写几段“葫芦”话吧:
一、说梦:参加今年的《红楼梦》沙龙,更加深了我这几年与会的认知~
段位高:尽是仰慕的前辈、学者和收藏家。具体哪些老师,就不介绍了,避免蹭热度,北京曹雪芹学会的亲和力、组织力是杠杠的。我通过这几届沙龙认识了很多老师,除了可以指点迷津,更亦师亦友的熟悉起来。
包容:与会老师们的收藏领域,涵盖了红楼梦不同时期的各样载体,除了古籍和文献,还包括书画、器物、邮品等。单从收藏视角看,就能说明红楼梦的影响之广之长久,按时下说法,这是个有生命力的超级IP。
跨界:与会老师们来自不同领域,大家聚在了一起,源于对红楼梦的喜爱,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和共情,好玩的还有,每位老师的红楼梦背后,又都有自己的经历和领域的影子,让讨论和对话,经常有了跨界的交织和启发。
专题:相信沙龙随着一年年举办,参与的老师会越来越多,涵盖收藏范围会越来越广,到时候,或许要考虑每年是否设定专题了。
观摩:收藏沙龙既能听到宝贝的故事,又能亲自上手藏家带来的藏品。我自己没什么重要的红楼梦刻本,就拿来了几种《红楼梦》周边藏品:
1、才子佳人小说《意外缘》、《飞花艳想》。这种类型的小说,盛行于《金瓶梅》和《红楼梦》之间,红楼梦第一回即告诫其为“开口文君,满篇子建,千部一腔,千人一面”,也佐证了曹雪芹对于“才子佳人”类小说的熟知。
2、宣统元年的《新石头记》,作者是“南武野蛮”,区别于吴趼人的同名小说,这部《新石头记》几被淹没,想必当年,该书定然是不成功的,但,时至今日,倒是能解构出该书的一些“留洋”、“穿越”等好玩的元素。
3、《过录夕葵书屋本石头记残批》油印本,这册私印本,之前曾短文介绍过,这次也拿来了,老师们有指出油印本的写刻者疑是周雷。
4、《绣像批点红楼梦》,牌记刻“三让振记”书坊名,是三让堂体系的一种,惜为残册,拿来做个观摩标本。
二、游园:曹雪芹纪念馆这一带,来过多次了,之前的兴趣只在院子里的老屋、古木,再对着雪芹的塑像唏嘘几声。而这次来的从容些,就把曹雪芹纪念馆和正值的曹雪芹文化艺术节多走了一趟,文化艺术节的形式更丰富了,现场演出、周边文创、游戏等和老宅旧屋融在一起自有热闹,游人们也很买账和投入,我则有种立于街巷,穿梭于古往今来的闪回,想当年落魄西山的曹雪芹,可知自己的一部未竟之书,在身后留下了多少似真似梦。
三、幻城:这是第二天的活动内容,游廊坊的“只有红楼梦”戏剧幻城。廊坊紧挨着京南,一路开过去一小时车程。到了幻城,好大一片场地,停车场近一半都是北京牌子的车,来之前看了一眼攻略,说要2天才能看一遍。幻城入口建筑呈现代风格,想想心中的红楼,有点违和感,等进入幻城,发现,这里由各种主题场景构成,营造的就是古典和现代在时空里的交织,违和感也就没了。我们有4个小时,就直奔主剧场“读者剧场”,是沉浸式观剧,王潮歌的“印象”风格,剧情由“读书人”带入,通过贾宝玉等角色,把红楼梦的部分经典情节串起来,观众跟着剧情一路走走坐坐。总体剧情是比较忠实红楼梦原著的,沉浸式体感和演员表演都到位。剩下的时间,只能再看一个了,我们就误打误撞的到了“书不尽”剧场,也正对我们的胃口,讲述的是红楼梦版本相关的剧情,借高鹗、程伟元角色,把程甲本后四十回的成书、功过评价科普了下,相比主剧场,我更喜欢这个。还有近十个剧场没看,今后值得完整看一遍。
感谢北京曹雪芹学会和各位老师,这两天的活动结结实实的。热闹之余,我在想,无论是红楼梦收藏,还是红楼梦主题的文化,都面临很现实的问题,如何保持吸引力,如何焕发新生,如何代代传承?毕竟今天是个文化快销的时代,“喜新厌旧”比”怀旧”更有市场。好吧,让自己换个视角,这可是“红楼梦”啊,咱们古典文化的超级IP,红楼梦自写成之日起,就表现出了独一无二的文学性、传播性和生命力,和一茬茬乐此不疲的红迷,过去是这样,今天和未来,也要是这样的。我们无论围绕红楼梦做点啥,都不只是为它续命,更是为它新生,为红迷有块乐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