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城访古韵 同是爱书人

23年10月初,在网上看到一套清代的《隋唐演义》,大开本,刻印尚佳,于是联系上了分享者白兄,白兄介绍说自己在呼和浩特,这书是一位段老师的,就和段老师、白兄视频聊了两次。段老师、白兄通过视频,一册一叶的给我翻看《隋唐演义》的刻本,尤其是有破损的地方,更格外仔细的介绍,又得知段老师收藏和经营古籍三十多年了,是呼和浩特的十大藏书家(我事后,特意找来了《人生有味是书香》一书,里面有专门的文章介绍段老师),于是,我更加有了兴趣,便约了段老师、白兄,10月中旬从北京到呼和浩特去拜访。

呼和浩特是建国后的城市名,旧时由归化城和绥远城两座城市在清末民国合并而成,名归绥。“呼和浩特”在蒙古语中有”青色的城”之意,所以这里还称为“青城”。自己之前来过青城(呼市)两次,而最近的一次来也是八、九年前了,所以,这回特意留出了两天的时间。

第一天白天,重点逛了逛当地的博物馆、大昭寺、小昭寺、清真寺等名胜和塞上老街,所到之处,古迹保存尚好,可见当年景象,民俗颇有特色,独具塞外风情,加之,一天都断断续续下着薄雨,更营造一种感怀的氛围。特意品尝了当地有名的小吃羊杂碎、稍麦等,算是跳出思绪,接接地气。晚上就住在了内蒙古大学附近。

第二天一早,先去附近的绥远城将军府看了看,格局规整。再到文化商城,这里是呼和浩特的图书市场。我还清楚的记得,自己多年前第一次来这里,买了一套蒙文版的《尹湛纳希全集》(只为了里面的蒙文小说),提回了北京。这次再来,感觉市场并没什么大变化,时间尚早,于是先在市场上下左右,走马观花的逛了一圈,这里的一大特点是有很多蒙文的书籍和文献。

最后到商城院子里的段老师的书店“文苑古旧书店”,一进门,便是纵横交错的书架和塞得满满当当的书,看了看,一层的书主要是当代的二手旧书。一会儿,段老师和白兄来,段老师有70多岁,厚实的一身装束,带着个帽子,寒暄几句后,大家开始谈书,就都神采奕奕起来。

大概是看我对当代书不大感兴趣,于是,段老师清理了下已经被书堵死了的上二楼的过道,即便清理后,这过道也只能侧身而行。段老师倒是身手矫健,“噌”就上了楼,而我只能磕绊着“蹭”了上去。二楼另有一番风景,书架上近一半放的是民国书刊和线装书,线装书以石印本为主,大部分不成套。我小心翼翼的翻看着,段老师不时地在旁边介绍版本、纸张等特点。让我很惊讶的是,当我和段老师讨论一部书的两种不同版本时,段老师竟然能把这两个版本差异的一段文字一口气的背诵出来。

二楼的这些民国版、石印本,也不是我兴趣所在,而段老师是早有准备的,说不能让我大老远的空跑一趟,于是一起坐白兄的车去了段老师的家。一进门,又是一个“满”字了得,满眼的书架,满眼的书,还穿插着各种古玩、民俗的物件,总之,凡是有空间可以利用的地方,几乎都被塞满了。看到这样的景象,我颇有同感,因为自己放书的地方,也是如此的“在混乱中充实”,也颇有一丝“同情”,同情我们这些“爱书”人背后的家属们,需要多么强大的包容心啊。

闲聊中,得知段老师三十年前就开始经营古籍,当年频繁走访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苏州、扬州各地的古籍书店,收书、卖书;和一些我知道的藏书圈的名人如何打过交道;古籍捡漏和失之交臂的经历;以及呼和浩特当地书人的各种段子。中午,段老师在小区外的馆子,请我们吃莜面。下午,进入了我此行的重点,段老师一趟趟的从里间屋,把几十套古籍搬出来,摊在沙发上,我则仔细的翻看和筛选。最终,挑出来十几种我感兴趣的刻本,有《西湖佳话》、《雪月梅》、《飞龙传》、《好逑传》等,其中《忠烈全传》是我之前没有的。总体讲,这些刻本大多是原装原函的旧时模样,段老师说,这些都是他自己留下来,并收藏几十年的,他能一一说出来这些书当年得来的出处。因为这些刻本基本都没有修复过,加之放置了很久,有一些破损情况,于是段老师还亲自给我演示了下,如何修复古籍,并叮嘱我,藏书要会自己修书,我只能汗颜。因为我已经订了当天晚上的高铁返京,于是把书打好包,段老师和白兄一定开车送我到了高铁站,我能看出段老师对于这些书的不舍。

在返程的高铁上,我望着这一大包书,在想,对于一个“爱书”者,我们能够遇到这些书,是人生中的幸事、乐事。其实,这些书的生命,远比我们个体的生命要长远的多,希望,这些历经沧桑走到今日的古籍,在他们自己的生命轨迹中,都能遇到一个个“爱书”之人,对他们进行呵护,把他们从一个爱书人的手,传递到另一个爱书人的手,让他们的生命可以长续。  (记于漳州平和县途中24.1.17)

古代上图下文小说刻本(下)

继续展示所藏古代小说上图下文的刻本。每每把这些历经岁月的刻本放在一起,就仿佛串起了一条小说演变的长流,由远及近,或宽或狭,或急或缓,或秀美或古拙,连绵而至,包含沧桑,存之不易,唯有希望他们能在敬畏和呵护下,继续的流淌下去吧。

1.新刻全像演义三国志传
存2册,精修。正文存十三卷、十四卷,有缺叶缺字。
开本长23.2厘米 x 宽14.5厘米,半框长20.2厘米 x 宽12.4厘米

2.皇明诸司廉明公案
存卷上第28叶、卷上第31叶至第63叶,精修。正文卷上、卷下全,有缺叶。
开本长23.4厘米 x 宽15.0厘米,半框长19.2厘米 x 宽11.5厘米。

3.全像封神传
存2册,精修。正文存卷十、卷十一,有缺叶。
开本长22.2厘米 x 宽13.5厘米,半框长20.2厘米x 宽12.4厘米

4.全像东游记上洞八仙传
4册全,精修。正文卷上、卷下全,有缺字。
开本长23.8厘米 x 宽15.0厘米,半框长20.0厘米 x 宽11.7厘米。

5.全像东游记上洞八仙传
2册全,精修。正文卷上、卷下全。
开本长22.6厘米 x 宽14.0厘米,半框长19.6厘米 x 宽11.8厘米。

6.八仙出身传
2册全,精修。存卷上,有缺叶,有缺字。
开本长23.3厘米 x 宽15.0厘米,半框长19.2厘米 x 宽10.8厘米。

7.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
存1册,精修。正文存卷一、卷二,有缺叶缺字。
开本长24.1厘米 x 宽16.0厘米,半框长19.7厘米 x 宽12.1厘米。

8.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
4册全,精修。正文四卷全。
开本长23.2厘米 x 宽14.3厘米,半框长18.8厘米x 宽12.2厘米

9.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
1册全,精装。正文卷一至卷四全,有缺叶缺字。
开本长23.2厘米 x 宽14.0厘米,半框长19.1厘米x 宽11.9厘米

古代上图下文小说刻本(上)

明清小说的版本演进、年代、地域,甚至盛衰,小说的插图即是个缩影。其中,明代小说戏曲的版画更是备受推崇,如,以刻工精细著称的金陵刻本,令人赏心悦目,历来都是藏家的追逐珍品。如果说金陵刻本走的是精品路线,建阳刻本,走的就是亲民路线,小说多采取上图下文的形式,插图线条朴实,正文也往往文字简洁。以今天的视角看,明代建阳刻本的插图,颇具古拙之美,虽然线条简单,但流畅传神。

明代上图下文的建阳小说,流传至今,存世有限,如《三国演义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水浒传》等重要的明代建刻本,很多都流失在海外。小说的上图下文形式,非明代建阳所独有,一直延续到清代,但相比明代建阳插图的古拙流畅,清代上图下文的插图,就日渐粗糙,甚至,有的插图,简陋的都有些滑稽了。相比其他插图本小说,上图下文版式的小说,总体还是少很多的,尤其是到了清代,就更是非主流的存在。下面是希不全山房收藏的上图下文版式的小说刻本,作为一种有特点的形制,理应继续流传下去。

1.列国志传
存1册,待修。正文存卷二,缺叶严重。

2.新锲唐三藏西游传
存1册,精修。正文存卷七、卷八,有缺叶缺字。
开本长22.7厘米 x 宽14.4厘米,半框长20.0 厘米 x 宽12.0厘米

3.新锲图像潜马再兴七姑传
存2册,精修。正文存卷一、卷二,有缺叶缺字。
开本长24.0厘米 x 宽15.0厘米,半框长22.1 厘米 x 宽12.8厘米


4.京本通俗演义按东汉志传
存1册,原装。正文存卷十一、卷十二。
开本长23.0厘米 x 宽14.0厘米,半框长19.7 厘米 x 宽12.4厘米

5.南海观音全传
1册全,原装。正文一卷全。
开本长23.0厘米 x 宽12.8厘米,半框长17.2 厘米 x 宽11.2厘米

6.观音传
1册全,精装。正文一卷全。
开本长22.7厘米 x 宽13.8厘米,半框长17.6 厘米 x 宽11.6厘米

7.刊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
存2册,精修。正文存卷三、卷四,有缺叶。
开本长23.4厘米 x 宽15.0厘米,半框长19.2厘米 x 宽11.5厘米。

公众号消息

《西游记》版本研究座谈会及所藏版本

12月17日一早,赶到北京紫玉饭店,参加周文业老师组织的“《西游记》版本研究座谈会”,座谈会采取线上、线下的方式,主题发言和讨论相结合。

调试好设备和视频会议,9:00开播了。

曹炳建老师从海外连线,介绍了《西游记》版本概况、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,把《西游记》版本的整体,进行了方方面面的介绍,淋漓尽致的讲授了4个多小时,我们也尽情的享受了《西游记》版本的饕餮大餐。

随后无邪斋和希不全山房分别介绍了各自《西游记》的藏本。无邪斋兄介绍了本衙藏板《绣像西游记真诠》,这个本子,闻名已久,今日可以了解更详细的情况。

周文业老师和与会学者进行了版本研究的相关主题发言,涉及版本关系、图像对比、文本比对、数字化和公众号传播等。

研究座谈会开了整整一天,线上线下的热忱,似冬日里的暖流,尤其是曹老师、周老师、欧阳老师等几个师长,更是一天伴随,让我感动。

希不全山房这次介绍了几种自藏的《西游记》版本,并带了一函嘉庆十三年栖云山藏版的《西游原旨》到现场。

下面是希不全山房这次发言中介绍的几种藏品情况:

一、希不全山房类朱鼎臣本(简称“希本”)

  1. 希本的正文、版式、插图和朱鼎臣本非常接近。
  2. 希本相比朱本存在部分差异字。
  3. 希本相比朱本存在部分插图差异,差异主要是刻工之别。
  4. 怀疑希本存在配板,插图、字体、纸张有别。
  5. 已知朱本存世仅两部(台湾、日本),希本为新发现的类朱鼎臣版本,待进一步研究。

二、出像全本西游记

  1. 《出像全本西游记》的书名,鲜有著录。
  2. 近清早期刻本。
  3. 卷首题“李卓吾先生订正”,而正文实则没有批语。
  4. 初步对比部分正文,接近“世本”和“李评本”,似更接近“世本”。待进行更详细正文比对,如证实为类“世本”或“李评本”,对于研究《西游记》的版本演进,有一定参考价值。

三、《西游原旨》三种

四、《西游正旨》一种

《西游正旨》唯一存世版本。

五、 《西游真诠》系列

  1. 《西游真诠》十行本当属早期版本,希不全山房所藏的版本惜仅存两回,然字体、板框、墨色很清晰,当接近初刷。
  2. 清代《西游真诠》版本很丰富,有说逾五十种,我认为这只是保守数字。

公众号消息

小说数字化之己见 及 《西游记》版本研究微信公众号

为促进古代小说版本的研究和普及,周文业老师二十年来一直倾力推动中国古代小说、戏曲的数字化工作。尤其是围绕中国古代小说五大名著(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金瓶梅》、《红楼梦》),周老师已经完成了主要版本的数字化录入、比对等工作,愈二十年举办小说、戏曲数字化的国际研讨会,并陆续推出研究成果的专著。

古代小说五大名著的时间跨度长、版本多样、版本之间关系复杂、线索繁多、涉及领域广,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研究领域,也是跨界的学科和热点。我是从事数字化相关工作的,但对于古籍的数字化则是个门外汉,近期有机会协助周文业老师做了一点基础工作,对于小说数字化也有了更多的体感。不夸张的说,即便只限定在古代小说五大名著领域,其文本、版本的总体信息也是海量的,数字化需要群策群力。人类今天已经步入“大数据AI”的时代,我自己的认知,AI的背后,是大数据、算法、算力和场景的相互结合,这种结合体现了人类处理、利用信息手段的新进化和整体能力的新提升。纵观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发展历程,也可以发现一条脉络是“围绕着小说信息获取、信息处理手段的能力演进而一路发展的”:

  1. 早期:民国及之前的小说研究,那时能接触到小说相关信息的手段、领域是比较有限的,所以该时期的小说研究建树,其背后的信息获取,很大程度要依赖于学者的学识、人脉、综合实力等。例如,鲁迅、马廉、孙楷第等,固然是小说研究的学术先驱,但也无一不是那时拥有常人所不具备的获取小说信息条件的人;
  2. 建国新时期:小说研究,尤其是名著研究逐步成为“现学”,有专门的研究机构、高校、图书馆等加以课题研究,这样就可以利用国家、集体的各种能量,掌握更广泛的信息;
  3. 信息化时代:随着电脑的普及,各级机构逐步建立起自己单位的信息化管理系统,包括藏书等基础信息,录入成为信息化系统的组成部分,更便于信息的检索、管理等;
  4. 互联网时代: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,把信息连接了起来,获取信息的容量和手段有了质的变化,之前很多散落四方的小说相关的研究信息、线索等,得以触达、持续发现,实现了信息的“无处不在”;
  5. 移动时代:小说信息交流的便捷性、信息获取的手段进一步升级,信息随身随行,实现了信息的“无时不在”;
  6. 数字化(AI)时代:借助数字化的特点和能力,一方面可以让古代小说在实现数字化后,永续生命,而更大的空间是,如果发挥了大数据的处理、对比、统计、分析等能力,就可以针对小说海量的、复杂的文本、版本等信息,方便、高效的进行各种比对、数据统计和专题分析等,做到在数据层面的“无所不能”。

借助于数字化、AI智能化的能力不断推进和场景化,从“科学、数据”的视角切入古代小说的研究领域,我想,一定能打开更多新的视野、挖掘出更多新的信息,产生更多新的研究成果,值得期待。

出于五大名著数字化普及的目的,基于周文业老师多年的数字化研究成果,周老师和我筹备、推出了“五大名著版本研究”微信公众号,正在陆续上线发布研究的专题文章。

2023年12月9日至10日,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主办了2023全国《西游记》学术研讨会,旨在推动《西游记》文化研究工作不断深入,弘扬《西游记》所蕴含的文化精神,着力加强传播能力建设、促进交流。2天会议的研讨内容包括了《西游记》成书、作者、版本、内容、传播、文化等诸多领域。其中,周文业老师的论文重点阐述了:朱鼎臣本是唐僧西游记的删节本、二种朱鼎臣本简介(其中一种是希不全山房近年所得刻本),并发布了《西游记》版本数字化和微信公众号。希望古代小说领域的老师们、同好们,多关注和给出建议。

公众号消息

希不全山房《水浒传》藏本简介

《水浒传》版本体系

《水浒传》版本情况是比较复杂的,已知现存的各种版本,即超过20种。根据《水浒传》故事情节和描写的详略,其体系有繁、简本之分。引用周文业老师“《水浒传》版本概述”中的主要版本分类如下:
一、繁本:文繁事简,一百回
二、简本:文简事繁,一百四回、一百一十回、一百一十五回、一百二十四回
三、全传本:繁简综合,一百二十回
四、金圣叹本:腰斩删改,七十(七十一)回

希不全山房目前收藏的《水浒传》刻本,主要集中在清代的简本与金圣叹七十回腰斩本。金圣叹本是清代最主流的《水浒传》版本,如同《三国演义》中的毛批本,而清代简本的《水浒传》也同样是版本丰富。这两种版本体系,除了初刻本,也都存在为数不少的各种翻刻本,很多刻本是产生在清代中后期,只从版本的本身价值衡量,大部分刻本难称为“珍本”,如果从《水浒传》版本体系的整体视角看,这些产生于不同时期、不同地域的《水浒传》刊本,都有其存在的价值,是构成水浒传完整版本、文本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
现将希不全山房所藏《水浒传》刻本中,相对完整的或略有特点的简本、金圣叹本给予简介。

五种简本《水浒传》

一、《水浒四传》(贯华堂原本)

【刊刻形式】木刻本
【书坊】伪托“贯华堂原本”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六册,全
【完整性】一百二十四回,全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20.8厘米 x 宽11.8厘米
【版式】四周单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十一行二十六字
【牌记】存
【插图】无
【序】全
【目录】全
【卷数】十二卷,全
【回数】一百二十四回,全

《水浒四传》属“水浒传”简本百二十四回系统。牌记叶题“第五才子书”、“水浒四传”,内容包含“古杭枚简侯”(陈枚)的《水浒传序》,其中大部分版本中陈枚的序文末尾题“乾隆丙辰年冬十月望日”,而此刻本题“嘉庆己巳年冬十月望日”。可知,此百二十四回系统当成于乾隆年间,此书刻于嘉庆年。

二、《绣像五才子全传》(文海堂梓行)

【刊刻形式】木刻本
【书坊】文海堂梓行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存六册
【完整性】全一百二十四回,按册分别存第一回至第二十一回、第二十二回至第四十一回、第八十六回至第九十五回、第九十六回至第一百七回、第一百八回至第一百十六回、第一百十七回至第一百二十四回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18.2厘米 x 宽11.8厘米,半框长14.7厘米 x 宽10.2厘米
【版式】四周单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十二行二十七字
【牌记】存
【插图】无
【序】全
【目录】全
【卷数】全十二卷,存卷一至卷四、卷九至卷十二
【回数】按册分别存第一回至第二十一回、第二十二回至第四十一回、第八十六回至第九十五回、第九十六回至第一百七回、第一百八回至第一百十六回、第一百十七回至第一百二十四回

文海堂本属于“水浒传”简本百二十四回系统。牌记叶上方题“水浒征三寇”,内容包含《水浒传序》,题“乾隆丙辰年冬十月望日”。百二十四回本刻本的存世不少,倒是在已知“水浒传”版本类型中,以“文海堂”为书坊名的刻本少见。

三、《第五才子书》(写刻本)

【刊刻形式】写刻本
【书坊】无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存一册
【完整性】全一百二十四回,存一、二卷十八回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24.5厘米 x 宽15.6厘米
【版式】四周单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十四行三十二字
【牌记】缺
【插图】人物插图二十幅
【序】全
【目录】残
【卷数】全十二卷,存一、二卷,其中第一卷完整
【回数】全一百二十四回,存第一回至第十八回

该写刻本属于“水浒传”简本百二十四回系统。十四行三十二字的版本著录不多。惜缺牌记,其人物插图不同于《水浒叶子》风格,和清末公案小说的插图风格倒是有相似之处,故其成书应当清代稍晚。

四、《第五才子书》(道光五年本)

【刊刻形式】木刻本
【刊刻时间】道光五年重镌
【册数】四册,全
【完整性】一百十五回,全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22.1厘米 x 宽12.1厘米,半框长19.0厘米 x 宽11.1厘米
【版式】四周单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十四行三十六字
【牌记】存
【插图】手绘人物插图二十四幅,赞语二十四篇
【序】全
【目录】全
【卷数】八卷,全
【回数】一百十五回,全

“道光五年”本属于“水浒传”简本八卷系统。希不全山房先后藏有两套“道光五年”刻本。两套都是八卷全,一套分订四册(希不全山房藏本甲),一套分订八册(希不全山房藏本乙)。

两套刻本中,“希不全山房藏本甲”比较有特点,此本初看到书影时,曾眼前一亮,因为这套刻本相对于其他“道光五年”本子,其牌记多出了“东都施耐庵撰、吴郡金人瑞圣叹评”两列文字、二十四幅人物插图和二十四篇赞语,当时怀疑这是个未知的特殊简体版本。

等书拿到后,发现牌记上的作者、评者的题字、人物插图、赞语都是手工毛笔描绘的。经对比,手绘的人物插图和光绪同文书局石印本的插图基本一致,赞语同金圣叹本。而正文部分,根据“希不全山房藏本甲”和“希不全山房藏本乙”两套刻本的断版等情况比对,可以判定两套刻本是同版。至于,是谁,出于何因在“道光五年”刻本前,手绘了大量的插图等(插图描画的颇认真),倒是更有意思。清末,同文书局的《水浒传》本,是石印本小说中的佼佼者,其影响力和流播都比较大,所以,更有可能,同文书局版本在前,手绘插图者仿照同文书局的本子进行了图案的描绘,按照金圣叹本进行了赞语的抄写,即这位仁兄,把多种《水浒传》版本的元素,人工添加到了这套“道光五年”的本子里,并装订成册,合为一体。

另外,人物插图来自同文书局,也可佐证,“道光五年”本在光绪年间(同文书局本流行后),仍然在市场流通。

五、《绣像汉宋奇书》(二截楼本)

【刻印】木刻本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二十册,全
【完整性】一百十五回,全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17.1厘米 x 宽11.5厘米,半框长13.6厘米 x 宽10.8厘米
【版式】二截楼版式,上栏为《水浒传》,下栏为毛批《三国演义》。单边,白口,单鱼尾。上栏《水浒传》半叶十三行十字
【牌记】存
【插图】水浒传人物插图四十幅,全
【序】全
【目录】全
【卷数】水浒传二十卷,全
【回数】水浒传一百十五回,全

属于“水浒传”简本一百十五回系统,巾箱本,牌记叶题“三国水浒合传”、“绣像汉宋奇书”。二截楼版式的小说刻本于有清一代虽非大行其道,但亦非罕遇,易见者即有《汉宋奇书》、《七才子书》等。希不全山房藏有《周汉奇书》残册,将“东周列国志”与“毛本三国”用二截楼的形式合刻,更少见。

金圣叹本《水浒传》

希不全山房所藏金圣叹七十回腰斩本的刻本,相对完整者均属“句曲外史序”系统,整体差异不大,故只列刻本的牌记叶书影如下:

2023年冬月记于北京 希不全山房

微信公众号消息

自画像

中国古代小说爱好者和版本收藏者。与古代小说结缘,始于年少兴趣,后浸润书香日久,逐渐踏上了收集古代小说版本的道路,一发而不可收。尝辟一席之地,藏书、读书,名曰“希不全山房”,取“所藏之书虽不完整,犹以稀为贵”之意。尚有鄙薄之志,旨在置身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现、收藏与保护,于己可悦目醒心,于社会可为古代小说的传承尽绵薄之力。希不全山房尤其关注稀见古代小说与版本的发掘。但凡稀见之品,往往得之不易,有时尚看天意、缘分,虽积年累月,搜罗不辍,至今堪称“稀”者不过寥寥,但乐在其中矣。

顺其所好,“舔天”有法

古时湖湘之地,有位蓝生屡试不第,越发羡慕权势,一天傍晚,酒后归家,忽听锣鼓齐鸣,看见一队人锦旗簇拥而来,队中抬着一匾额,题“济急之报”,队尾簇拥着一个小孩。蓝生问何往,答上天送“文星”到凡间,蓝生又问,“文星”送到哪家,答送给蓝生的邻居徐生。蓝生眼里的徐生,就是体弱多病的无能之人,对于上天把“文星”送给徐生,蓝生暗自怨天不公。这时旁边有位壮汉,和蓝生搭讪,并点破了蓝生的心思,蓝生怒,要掴其脸,壮汉就把脸变得巨大无比,把舌头变得巨长无比,蓝生骇然折服其脸大舌长,壮汉却说,世间那些趋炎附势的人,比他的舌头还长。

壮汉有意点拨蓝生,说上天是要“舔”的,可以授蓝生“舔天”之法。蓝生一头雾水,问天如何去“舔”?壮汉说“舔天”和人间的“舔富贵”一个道理,就是顺其所好去说、去做就成了,上天喜欢品行端正的人,讨厌行恶不端的人,蓝生就要顺着上天的好恶去“舔”,平日能扶困济贫,多做“雪中送炭”的事情,待到时日,上天一高兴,就会把“文星”送给蓝生了。蓝生恍然大悟,原来本事是次要的,重要的是按照上天的喜好去行事才成。

蓝生从此开始多行好事,乐善施教,过程中也难免有各种反复,好在,每当关键时刻,壮汉都会现身点拨,最终,蓝生积成了“舔天”的功德,上天果然喜欢(当然了),送“文星”予蓝生。

这是个古代故事,其核心,还是教化人要多积善德。有趣的是,故事并不是一本正经的要求人按照上天的旨意去执行,而是形象的用了个“舔”字,让人如同凡间“舔富贵”一样,去投“天”所好的说话、行事,以便得到上天眷顾。当然,无论是严守天意,还是顺其所好,最终希望的劝善积德的结果是一样的。

公众号消息

一碗鱼羹,人神较量

中国古代故事传说中,对神的敬畏是一大主旨,神灵不可冒犯,稍有不敬,则必有所报。但,也不都是一本正经的训诫,如民间俗语即有“泥菩萨过江,自身难保”之说,就颇有的一种带着烟火气的幽默。下面这则《泥判官》(出自《阴阳镜》),虽也不出“知恩尽孝”,但故事讲起来,倒是别开生面:

涿郡有城隍祠,香火旺盛。附近住着吕生母子,吕生是个大孝子,虽家贫乞讨,但每得食物,必奉母先吃。

一天,吕生讨得一碗鱼羹,便跑着给母亲送去,正遇到鸡足神(传说中护送亡魂的神)捕抓逃逸的亡魂,把吕生撞倒了,鱼羹撒了一地。吕生毫不惧,把鸡足神抓回家绑了起来,让其赔鱼羹,鸡足神苦苦哀求,吕生方才放其回去,等他来还鱼羹。

吕生等了很多天没有音信,就在夜里潜到祠中来抓鸡足神。众鬼卒劝吕生,鸡足神是为办理捕魂公务才撞翻了鱼羹,也不是什么大事。吕生不饶,鸡足神就出来赔笑,请求再宽限几日。吕生拉着鸡足神不放,鸡足神无奈,请出了判官。判官和吕生说“鱼羹不值几个钱,我愿意替鸡足神还”。吕生方才回家等消息。

吕生又等数日无果,怒气冲冲的到祠中,看到泥判官立在那里,叫其不应,就把泥判官搬回家,入夜,泥判官化为人形,始终拗不过吕生,就答应帮吕生圆其姻缘以还鱼羹之债。判官给了吕生一颗丹丸,让去救裴太守濒死的女儿,裴太守有约,救其女者,即为其婿。吕生先把泥判官送回祠,自己就去了裴太守府上,用丹丸救活了其女儿,但裴太守见吕生穷困,打发了吕生一些财物,不提婚事。吕生怒不平,趁夜,进入祠中,用斧子去砍泥判官,斥责判官戏弄他,判官求饶,答应明日就让太守把女儿嫁过来。随后,判官把鸡足神叫了过来,责怪都是鸡足神惹祸而连累了自己,命令其去把这件事办妥,否则,吕生砍自己头,就让吕生砍鸡足神的舌头。

鸡足神潜入裴太守家,让其女儿生而复死,并告知,只有吕生能救其命,于是裴太守请吕生救女,并答应许配。吕生一时救不活太守的女儿,就冲到祠中,将泥判官左耳砍碎,判官让鸡足神赶快把裴太守女儿还魂,否则自己右耳朵也被砍碎了。鸡足神慌乱,一时无法招魂,吕生就用斧割了鸡足神的半截舌头,鸡足神忍痛而使尽办法,终于让裴太守的女儿还魂。判官和吕说“鱼羹的债还清了啊,你不要再用斧子砍我了”。裴太守见女儿醒来,虽不情愿,也只能嫁给了吕生,从此吕生一家人安稳过日子。

后来,吕母病危,吕生怀疑是鸡足神刁难,就又到祠中,只见泥塑,而不见判官和鸡祖神现身,有一个鬼卒告诉吕生,判官和鸡足神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。吕生见救母无望,就解衣带绑在鸡足神的脚上自缢,鸡足神忙现身,解开吕生衣带,哀告吕生,其母寿已尽,其无计可施,吕生不答应,鸡足神只能去请判官,判官责怪鸡足神说“你还是给我留个耳朵吧”,鸡足神手指自己半截舌头,苦不堪言。两神无计,去禀告城隍,城隍说吕母寿尽是天命,不可违。判官退下,私下和吕生说“我们是其下属,也无能为力,我有一计,你可以用衣带绑城隍脖子自缢,城隍畏惧你是孝子,一定会奏请天庭上帝”。于是,吕生依计而行,系城隍塑像而自缢,城隍果然害怕,乘云升天去见上帝,上帝知吕为孝子,即允其母增寿。

吕母见吕生多年无子,闷闷不乐,吕生去祠里找判官,判官硬着头皮问吕生何来,吕生答“我的邻居丢了一个西瓜,说是鸡足神偷去和你分吃了”,判官喊冤不已。此时,鸡足神正好回来,在祠门外问判官,正和谁说话,判官说“两口”,鸡足神不解“两口”为何,判官把吕生推了出来,说“两口”在这里,鸡足神忙缩舌说“我的舌头不能再割了啊”。吕生说“我不是来割舌头的,是来找西瓜的”。鸡足神说“什么东瓜西瓜,我已经打听了,你是为了求子而来”。判官就说这事要城隍管,于是吕生去找城隍,城隍笑脸相迎,让吕生有话好好说,不要再寻短见了。吕生跪地求子,城隍答应,吕生果然就在这年顺利产子。从此,吕生对城隍祠诸神亦常含感恩之心。

故事结束。

公众号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