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游真诠[十行本]

【编号】XBQ-GJ-000045
【装帧】线装
【版本】木刻本
【修复】精修
【著者】无
【书坊】无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存一册
【完整性】存第五十九回、第六十回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
【版式】左右双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十行二十二字,含圈点
【牌记】无
【插图】无
【序】无
【目录】无
【卷数】无
【回数】全一百回,存第五十九回、第六十回

【随笔】
《西游真诠》是清代最流行的“西游记”版本,已知其早期版本有上图、社科院等所藏的“十行”本,此版本的版式、插图等近李卓吾评本,其中行款为十行二十二字本,回后有悟一子的评语。

希不全山房藏有一部《西游记》残册,行款也是十行二十二字,只留存第五十九回、第六十回。此二回残册,系从同一处不同时间购得,看整体书况,很可能当初是人为的将原册分拆成每回一册进行售卖的,以求价优。拿到书后,进行了重新修复、装订成一册。

《西游真诠》十行本比较少见,现简要介绍此残册特点:

一、大开本,整体刻印精良,但原书纸质脆化。

二、文本为《西游真诠》。初看此本版式近李卓吾评本,经对比文本,为《西游真诠》。

三、版式具备清早期特征,行款疏朗,字体清晰,边框比较完整,当比较初刻。

四、此刻本版心处的书名,基本无存,很象是刻意撕掉的,书后无批语,但也疑似经人为的切割。至于人为去掉书名和批语的用意,很可能是书贾希望以此本冒充《西游记》的明版或珍稀版本进行售卖。

五、和戏曲所的所藏“十行”本《西游真诠》进行对比。《西游真诠》的早期“十行”本,已知上图、社科院、艺术研究院戏曲所等皆有入藏,且为同版。经对比艺术研究院戏曲所藏“十行”本和希不全山房藏本,版式等虽然一致,但显然不属于同一刻板。

六、希藏本和戏曲所“十行”本有文字差异。从现存的第五十九回、第六十回对比,其实仅发现了一处文字的不同。见下图,希藏本写为“二”,而戏曲所“十行”本写为“三”。参照“西游记”明代的世德堂本,此处写为“二”,当然,这还只是一个字的个例罢了。

初步推断,希不全山房所藏十行本《西游真诠》,属于一种未著录的清代早期《西游真诠》刻本,和戏曲所等所藏的“十行”本非同版,至于此本和戏曲所等“十行”本的先后关系,因为希藏本仅残留二回,线索还比较少,待今后更多挖掘。而此本虽仅残留两回,也为《西游真诠》早期版本的研究,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。

古代上图下文小说刻本(下)

继续展示所藏古代小说上图下文的刻本。每每把这些历经岁月的刻本放在一起,就仿佛串起了一条小说演变的长流,由远及近,或宽或狭,或急或缓,或秀美或古拙,连绵而至,包含沧桑,存之不易,唯有希望他们能在敬畏和呵护下,继续的流淌下去吧。

1.新刻全像演义三国志传
存2册,精修。正文存十三卷、十四卷,有缺叶缺字。
开本长23.2厘米 x 宽14.5厘米,半框长20.2厘米 x 宽12.4厘米

2.皇明诸司廉明公案
存卷上第28叶、卷上第31叶至第63叶,精修。正文卷上、卷下全,有缺叶。
开本长23.4厘米 x 宽15.0厘米,半框长19.2厘米 x 宽11.5厘米。

3.全像封神传
存2册,精修。正文存卷十、卷十一,有缺叶。
开本长22.2厘米 x 宽13.5厘米,半框长20.2厘米x 宽12.4厘米

4.全像东游记上洞八仙传
4册全,精修。正文卷上、卷下全,有缺字。
开本长23.8厘米 x 宽15.0厘米,半框长20.0厘米 x 宽11.7厘米。

5.全像东游记上洞八仙传
2册全,精修。正文卷上、卷下全。
开本长22.6厘米 x 宽14.0厘米,半框长19.6厘米 x 宽11.8厘米。

6.八仙出身传
2册全,精修。存卷上,有缺叶,有缺字。
开本长23.3厘米 x 宽15.0厘米,半框长19.2厘米 x 宽10.8厘米。

7.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
存1册,精修。正文存卷一、卷二,有缺叶缺字。
开本长24.1厘米 x 宽16.0厘米,半框长19.7厘米 x 宽12.1厘米。

8.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
4册全,精修。正文四卷全。
开本长23.2厘米 x 宽14.3厘米,半框长18.8厘米x 宽12.2厘米

9.刻全像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
1册全,精装。正文卷一至卷四全,有缺叶缺字。
开本长23.2厘米 x 宽14.0厘米,半框长19.1厘米x 宽11.9厘米

四大奇书第一种[简本]

【编号】XBQ-GJ-000044
【装帧】线装
【版本】写刻本
【修复】精修
【著者】无
【书坊】无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存二册
【完整性】存卷一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20.5厘米 x 宽12.3厘米
【版式】四周单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十行二十三字,含夹批
【牌记】无
【插图】无
【序】无
【目录】无
【卷数】全十二卷,存卷一
【回数】全一百二十回,存存第一回至第十回

【随笔】
毛批《三国演义》问世后,即替代了《三国演义》其他诸本,至今流行三百余年。据不完全统计,毛批三国尚存世的清代书坊刻本即有百种之多,但之前未闻其中有简化本之说,待拿到这两册刻本,始知确有其事。

该刻本卷首题《四大奇书第一种》,仅存卷一,经过重新修复装订成二册,友人告知,原书卷一原系一册。现简单介绍该书情况如下:


一、版式:小开本,写刻体,半叶十行二十三字。

二、书名《四大奇书第一种》,非《第一才子书》。按照毛批三国的版本的演进,书名《四大奇书第一种》的刻本,多早于《第一才子书》刻本。

三、该书分卷,所存卷一有十回,则此书可能是十二卷本。毛批三国多十九卷本、六十卷本和五十一卷本,而十二卷本少见。

四、刻本的正文部分删去了绝大部分毛氏的批语。毛批三国大量删去批语的,之前未见类似的版本。

五、小说描写部分,也有明显的文字简略和调整。例如:第一回回目为“宴桃园三杰结义  斩黄巾英雄立功”,而通行的毛批本为“宴桃园豪杰三结义  斩黄巾英雄首立功”。正文中的改动更多。

六、文本中的“玄”字、“弘”字等避讳。

《三国演义》的版本体系中,早期即有繁简之分,如简本的“三国英雄志传”,从明代一直到清中后期,都有刊刻本,希不全山房收藏的“三国英雄志传”体系的简本,即愈二十种刻本,可见这类简化版的“三国演义”一直有其阅读人群。如果《三国英雄志传》这样的简本有存在的理由,那毛批三国有种简化版本,道理上似乎也同样说得通。只是,毛批三国,系由文人进行润色、批评的“文人版”,读者群也主要是知识分子阶层,而简略掉毛批三国中“文人”色彩浓重的批语和部分描写等,对于读者,反而不伦不类,所以,可能这种简本的毛批三国,只能是昙花一现,终未能流行起来。

三国志书第一种

【编号】XBQ-GJ-000043
【装帧】线装
【版本】木刻本
【修复】精修
【著者】无
【书坊】馀庆堂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存一册
【完整性】存卷十一、卷十二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24.7厘米 x 宽17.1厘米,半框长19.8厘米 x 宽14.4厘米
【版式】四周单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九行二十一字,含夹批、眉批
【牌记】无
【插图】无
【序】无
【目录】无
【卷数】全六十卷,存卷十一、卷十二
【回数】全一百二十回,存第二十一回至第二十四回

【随笔】
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乃2023年所得到的一小说残册,书名前所未见,每叶版心下方,皆刻有书坊名“馀庆堂”。此书颇有几许特点,介绍如下:

一、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未见各小说书目著录。“三国志书”的提法,也比较少见。既然题“第一种”,按理围绕“三国志书”可能有个系列,那是否还曾出现过《三国志书》的其他几种?如同明代的《四大奇书》。

二、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整体版式近清早期风格,大开本,九行二十一字,字体周正,行款舒朗,刻印清晰,颇悦目。刊刻于康熙年间,亦有可能。

三、《小说书坊录》记载,“余庆堂”于康熙二十三年曾刊刻《增订精忠演义说岳全传》。

四、对比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的文本,并非全新的古代小说,文本同毛批《三国演义》。

五、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含夹批等,批语同毛批三国。

六、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含少量的眉批。

七、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所存四回,逢“玄”字、“弘”字多不避讳。

八、金圣叹并没有参与过毛批“三国演义”的实际批评工作,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卷首署“圣叹外书”,显系伪托。毛批三国已知最早版本为刊刻于康熙年间的金陵书坊醉耕堂本(六十卷一百二十回,半叶八行二十四字),其无“金圣叹”之说,则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当晚于醉耕堂本,但,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或是伪托金圣叹的诸本中的早期版本。

毛批三国,是清代最流行的《三国演义》读本,清代各书坊争相刻印,已知存世的书坊版本已过百种。《三国志书第一种》即是一种新发现的毛批三国体系的早期版本,期待学者们进一步考据研究。

古代上图下文小说刻本(上)

明清小说的版本演进、年代、地域,甚至盛衰,小说的插图即是个缩影。其中,明代小说戏曲的版画更是备受推崇,如,以刻工精细著称的金陵刻本,令人赏心悦目,历来都是藏家的追逐珍品。如果说金陵刻本走的是精品路线,建阳刻本,走的就是亲民路线,小说多采取上图下文的形式,插图线条朴实,正文也往往文字简洁。以今天的视角看,明代建阳刻本的插图,颇具古拙之美,虽然线条简单,但流畅传神。

明代上图下文的建阳小说,流传至今,存世有限,如《三国演义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水浒传》等重要的明代建刻本,很多都流失在海外。小说的上图下文形式,非明代建阳所独有,一直延续到清代,但相比明代建阳插图的古拙流畅,清代上图下文的插图,就日渐粗糙,甚至,有的插图,简陋的都有些滑稽了。相比其他插图本小说,上图下文版式的小说,总体还是少很多的,尤其是到了清代,就更是非主流的存在。下面是希不全山房收藏的上图下文版式的小说刻本,作为一种有特点的形制,理应继续流传下去。

1.列国志传
存1册,待修。正文存卷二,缺叶严重。

2.新锲唐三藏西游传
存1册,精修。正文存卷七、卷八,有缺叶缺字。
开本长22.7厘米 x 宽14.4厘米,半框长20.0 厘米 x 宽12.0厘米

3.新锲图像潜马再兴七姑传
存2册,精修。正文存卷一、卷二,有缺叶缺字。
开本长24.0厘米 x 宽15.0厘米,半框长22.1 厘米 x 宽12.8厘米


4.京本通俗演义按东汉志传
存1册,原装。正文存卷十一、卷十二。
开本长23.0厘米 x 宽14.0厘米,半框长19.7 厘米 x 宽12.4厘米

5.南海观音全传
1册全,原装。正文一卷全。
开本长23.0厘米 x 宽12.8厘米,半框长17.2 厘米 x 宽11.2厘米

6.观音传
1册全,精装。正文一卷全。
开本长22.7厘米 x 宽13.8厘米,半框长17.6 厘米 x 宽11.6厘米

7.刊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
存2册,精修。正文存卷三、卷四,有缺叶。
开本长23.4厘米 x 宽15.0厘米,半框长19.2厘米 x 宽11.5厘米。

公众号消息

《西游记》版本研究座谈会及所藏版本

12月17日一早,赶到北京紫玉饭店,参加周文业老师组织的“《西游记》版本研究座谈会”,座谈会采取线上、线下的方式,主题发言和讨论相结合。

调试好设备和视频会议,9:00开播了。

曹炳建老师从海外连线,介绍了《西游记》版本概况、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,把《西游记》版本的整体,进行了方方面面的介绍,淋漓尽致的讲授了4个多小时,我们也尽情的享受了《西游记》版本的饕餮大餐。

随后无邪斋和希不全山房分别介绍了各自《西游记》的藏本。无邪斋兄介绍了本衙藏板《绣像西游记真诠》,这个本子,闻名已久,今日可以了解更详细的情况。

周文业老师和与会学者进行了版本研究的相关主题发言,涉及版本关系、图像对比、文本比对、数字化和公众号传播等。

研究座谈会开了整整一天,线上线下的热忱,似冬日里的暖流,尤其是曹老师、周老师、欧阳老师等几个师长,更是一天伴随,让我感动。

希不全山房这次介绍了几种自藏的《西游记》版本,并带了一函嘉庆十三年栖云山藏版的《西游原旨》到现场。

下面是希不全山房这次发言中介绍的几种藏品情况:

一、希不全山房类朱鼎臣本(简称“希本”)

  1. 希本的正文、版式、插图和朱鼎臣本非常接近。
  2. 希本相比朱本存在部分差异字。
  3. 希本相比朱本存在部分插图差异,差异主要是刻工之别。
  4. 怀疑希本存在配板,插图、字体、纸张有别。
  5. 已知朱本存世仅两部(台湾、日本),希本为新发现的类朱鼎臣版本,待进一步研究。

二、出像全本西游记

  1. 《出像全本西游记》的书名,鲜有著录。
  2. 近清早期刻本。
  3. 卷首题“李卓吾先生订正”,而正文实则没有批语。
  4. 初步对比部分正文,接近“世本”和“李评本”,似更接近“世本”。待进行更详细正文比对,如证实为类“世本”或“李评本”,对于研究《西游记》的版本演进,有一定参考价值。

三、《西游原旨》三种

四、《西游正旨》一种

《西游正旨》唯一存世版本。

五、 《西游真诠》系列

  1. 《西游真诠》十行本当属早期版本,希不全山房所藏的版本惜仅存两回,然字体、板框、墨色很清晰,当接近初刷。
  2. 清代《西游真诠》版本很丰富,有说逾五十种,我认为这只是保守数字。

公众号消息

小说数字化之己见 及 《西游记》版本研究微信公众号

为促进古代小说版本的研究和普及,周文业老师二十年来一直倾力推动中国古代小说、戏曲的数字化工作。尤其是围绕中国古代小说五大名著(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金瓶梅》、《红楼梦》),周老师已经完成了主要版本的数字化录入、比对等工作,愈二十年举办小说、戏曲数字化的国际研讨会,并陆续推出研究成果的专著。

古代小说五大名著的时间跨度长、版本多样、版本之间关系复杂、线索繁多、涉及领域广,是学术界经久不衰的研究领域,也是跨界的学科和热点。我是从事数字化相关工作的,但对于古籍的数字化则是个门外汉,近期有机会协助周文业老师做了一点基础工作,对于小说数字化也有了更多的体感。不夸张的说,即便只限定在古代小说五大名著领域,其文本、版本的总体信息也是海量的,数字化需要群策群力。人类今天已经步入“大数据AI”的时代,我自己的认知,AI的背后,是大数据、算法、算力和场景的相互结合,这种结合体现了人类处理、利用信息手段的新进化和整体能力的新提升。纵观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发展历程,也可以发现一条脉络是“围绕着小说信息获取、信息处理手段的能力演进而一路发展的”:

  1. 早期:民国及之前的小说研究,那时能接触到小说相关信息的手段、领域是比较有限的,所以该时期的小说研究建树,其背后的信息获取,很大程度要依赖于学者的学识、人脉、综合实力等。例如,鲁迅、马廉、孙楷第等,固然是小说研究的学术先驱,但也无一不是那时拥有常人所不具备的获取小说信息条件的人;
  2. 建国新时期:小说研究,尤其是名著研究逐步成为“现学”,有专门的研究机构、高校、图书馆等加以课题研究,这样就可以利用国家、集体的各种能量,掌握更广泛的信息;
  3. 信息化时代:随着电脑的普及,各级机构逐步建立起自己单位的信息化管理系统,包括藏书等基础信息,录入成为信息化系统的组成部分,更便于信息的检索、管理等;
  4. 互联网时代: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,把信息连接了起来,获取信息的容量和手段有了质的变化,之前很多散落四方的小说相关的研究信息、线索等,得以触达、持续发现,实现了信息的“无处不在”;
  5. 移动时代:小说信息交流的便捷性、信息获取的手段进一步升级,信息随身随行,实现了信息的“无时不在”;
  6. 数字化(AI)时代:借助数字化的特点和能力,一方面可以让古代小说在实现数字化后,永续生命,而更大的空间是,如果发挥了大数据的处理、对比、统计、分析等能力,就可以针对小说海量的、复杂的文本、版本等信息,方便、高效的进行各种比对、数据统计和专题分析等,做到在数据层面的“无所不能”。

借助于数字化、AI智能化的能力不断推进和场景化,从“科学、数据”的视角切入古代小说的研究领域,我想,一定能打开更多新的视野、挖掘出更多新的信息,产生更多新的研究成果,值得期待。

出于五大名著数字化普及的目的,基于周文业老师多年的数字化研究成果,周老师和我筹备、推出了“五大名著版本研究”微信公众号,正在陆续上线发布研究的专题文章。

2023年12月9日至10日,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主办了2023全国《西游记》学术研讨会,旨在推动《西游记》文化研究工作不断深入,弘扬《西游记》所蕴含的文化精神,着力加强传播能力建设、促进交流。2天会议的研讨内容包括了《西游记》成书、作者、版本、内容、传播、文化等诸多领域。其中,周文业老师的论文重点阐述了:朱鼎臣本是唐僧西游记的删节本、二种朱鼎臣本简介(其中一种是希不全山房近年所得刻本),并发布了《西游记》版本数字化和微信公众号。希望古代小说领域的老师们、同好们,多关注和给出建议。

公众号消息

新水浒

【编号】XBQ-GJ-000042
【装帧】平装
【版本】排印本
【修复】老修
【著者】西冷冬青演义,谢亭亭长平论
【书坊】彪蒙书室、新世界小说社发行,鸿文恒记书局印刷
【刊刻时间】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三月初版
【册数】存一册
【完整性】甲集存第一回至第十四回全,乙集仅存目录第十五回至第二十八回
【纸张】机械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18.7厘米 x 宽12.7厘米
【版式】每页十一行二十九字
【牌记】无
【插图】无
【序】存
【目录】存
【卷数】无
【回数】甲集存第一回至第十四回全,乙集仅存目录第十五回至第二十八回

【随笔】
我在23年11月底,参加了在武汉举办的“2023全国水浒学术研讨会”,得以学习了水浒领域这两年的综合成果,拜见了前辈和学者,还和周老师实地探访了几处武汉的古墓。

会议期间,于老师发表了介绍西冷冬青《新水浒》的论文,该书属于“翻新小说”类型,和我之前介绍的《新石头记》属于同一范畴。于是,正好在会议期间,直接请教了欧阳老师相关内容。

二十世纪伊始,和当时的“改良”、“自新”相呼应,文学界“新小说”蔚然成风,其中涌现了一批在古代小说的书名前冠以“新”字的小说类型,即“翻新小说”(欧阳老师的定义)。“翻新小说”往往以全新的视角借用古代小说题材进行再创作,独具风格,如《新石头记》、《新野叟曝言》等,已知存世者,即超过十种,可见“翻新小说”在二十世纪初叶曾风光一时,但现实有点残酷,时至今日,除了吴趼人的《新石头记》和陆士谔的部分作品外,其他的翻新小说现在大部分已经鲜为人知。如果从今天的视角客观看待,“翻新小说”是有其鲜明特点的,例如“时空穿越”的写作手法、对二十世纪初时事的反应、创新和科技等新元素的融合、版本稀缺性等,无论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,还是文本的阅读等,都具备一定的价值。

希不全山房藏有一部西冷冬青的《新水浒》,此书并非孤本珍本,但流传不是很广,借此文介绍下,供同好一窥原貌。西冷冬青的《新水浒》出版于光绪三十三年(1907年),采用古代白话章回小说的形式,和西式的排版装帧。书分甲、乙两集,甲集共十四回,文本近四万字,乙集未见。作者西冷冬青的详细情况未知,《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》的“新水浒”条,作者题为“西泠冬青”,而按照原书的版权页,其作者为“西冷冬青”。

《新水浒》从水浒英雄们被招安开始讲起,大家商议招安之后,如何顺应“立宪”等社会环境去谋求发展。宋江、吴用、卢俊义等一个个熟悉的人物,满口谈论的都是“民主”、“西洋”、“维新”等新名词、新场景和新思想。待各路英雄下山后,就开始各施所长的融入社会,各有遭遇。单看看各回目录,就可以看出许多故事设定的端倪,例如:
吴学究新编教科书
雷都头初练警察队
兴渔利张顺设公司
孙二娘兴办女学堂
扈三娘游学赴东洋

《新水浒》中的各种场景,一望而知就是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,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就是“旧瓶装新酒”,完全脱离了原著。《新水浒》中的人物性格、语言风格、身世背景等描写,是和《水浒传》原著中的人物设定相承接的,比如吴用的学究气、李逵的江湖义气等,都有个性化的塑造。每回后有“平话”,当出自“谢亭亭长”,评论的内容亦多涉及改良等相关。

西冷冬青的《新水浒》目前仅见到甲集十四回,乙集未见,好在,乙集的目录附在甲集书末,从目录的描述,对于后面的情节发展,也能有所感知。

公众号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