催晓梦

【编号】XBQ-GJ-000041
【装帧】线装
【版本】写刻本
【修复】精修
【著者】云阳嗤嗤道人编著,广陵琢月山人校阅
【书坊】草闲堂本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存一册
【完整性】全二十回,存第一回至第六回,第六回存二叶半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20.6厘米 x 宽12.2厘米,半框长17.1厘米 x 宽10.5厘米
【版式】四周单边,白口,半叶九行二十四字
【牌记】无
【插图】无
【序】无
【目录】二叶,全
【卷数】全四卷,存卷一
【回数】存第一回至第六回,第六回存二叶半

【随笔】
《催晓梦》一书在当、现代各古代小说书目中不乏记载。孙楷第先生的《中国通俗小说书目》即有著录,题“坊刊小本,北京大学图书馆”,归入“猥亵类”。后面的各类古代小说书目著录此书时,多依孙说,将此书归于“艳情类”小说。因《催晓梦》冠以“香艳”的名头,加之版本稀少,不要说影印出版,就是书影也难得一见。即便熟知古代小说者,对于此书,可能也是只闻其名,难见其书的。希不全山房所幸藏有一册《催晓梦》残卷,因此书尚属稀见,现介绍情况一二,以供同好参考。

一、希不全山房藏本的基本情况
希不全山房藏本为小开本,全二十回,现存前六回,第六回仅二叶半;写刻本,刻印比较清晰,有手工描红圈点痕迹;目录叶的叶首题“草闲堂新编小野催晓梦目录”,第一回第一叶的叶首亦题“草闲堂新编小野催晓梦”,版心题“催晓梦”;版式为半叶九行二十四字。

二、关于作者
云阳嗤嗤道人具体生平不详,其除了编著《催晓梦》外,亦有其他小说作品存世,如《警悟钟》、《五凤吟》,其主要版本分别题为《草闲堂新编小史警悟钟》(云阳嗤嗤道人编著,广陵琢月山人校阅)、《草闲堂新编绣像五凤吟》(云阳嗤嗤道人编著,古越苏潭道人评定)。则云阳嗤嗤道人、广陵琢月山人、草闲堂很可能是活跃在清初的小说编阅者和书坊。

三、关于《催晓梦》的收藏情况
已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《催晓梦》“本衙藏板本”。据希不全山房所藏的“疑马廉先生藏戏曲小说之目录抄本”中记录,有“《小野催晓梦》四卷”一条,并铅笔标注“马氏孤本”,则北大藏本即为当年马廉藏本。另有说,四川省图书馆藏有“悦心堂刊本”,未见。


四、希不全山房藏本和北大藏本比较
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《催晓梦》的书影亦难看到,好在《中国禁毁小说百话》(李梦生)有《催晓梦》书影一叶,可以作简单比对。因为希不全山房藏本缺牌记叶,而北大藏本的书影仅有牌记和目录首叶,所以,所谓的比对,也仅限于两个刻本的目录首叶,即便半叶对比,也能发现显而易见的差异。

1)版式不同:从目录叶的版式看,两个刻本,显然不同。希不全山房藏本为八行,北大藏本为十行。小说正文部分,虽然未见北大的正文书影,但各古代小说书目《催晓梦》条多有北大藏本的版式记载,其正文叶为“半叶十行,行二十一字”,而希不全山房藏本为“半叶九行,二十四字”。

2)字体繁简有别:对比两个刻本的目录叶,有部分文字,如“穷”、“势”、“难”、“寿”、“丧”、“园”等,希不全山房藏本为“繁”体,而北大藏本为“简”体。

3)分卷分回:希不全山房藏本先分卷再分回,北大藏本仅分回。

从上面的差异特征,初步推论,希不全山房藏本和北大藏本为两个不同《催晓梦》版本,其中,希不全山房藏本更具备版本的更早特征。

五、《催晓梦》是否为猥亵小说
《催晓梦》从孙目开始,即归属“猥亵类”,让此书多少蒙上了一层“色彩”。因为希不全山房藏本仅残存前六回(第六回仅存二叶),单就所见这六回的内容看,此书不脱才子佳人的小说套路,前六回中几乎没有不雅的描写,更谈不上和其他“猥亵类”小说一样通篇的宣淫了。因为全书尚不可见,所以只能猜测,有两种可能性,一是,猥亵类描写在六回之后,如小说《绣屏缘》,不雅描写都集中在最后;另一可能,就是《催晓梦》无不雅描写,大多数人没机会读到此书,就以讹传讹了。究竟是哪种情况,只待日后能见到全书了。

六、书影
因为《催晓梦》比较稀少,包括可见到的书影也寥寥无几。所以,将希不全山房藏本的部分书影罗列如下,供同好一窥其貌。

公众号消息

希不全山房《水浒传》藏本简介

《水浒传》版本体系

《水浒传》版本情况是比较复杂的,已知现存的各种版本,即超过20种。根据《水浒传》故事情节和描写的详略,其体系有繁、简本之分。引用周文业老师“《水浒传》版本概述”中的主要版本分类如下:
一、繁本:文繁事简,一百回
二、简本:文简事繁,一百四回、一百一十回、一百一十五回、一百二十四回
三、全传本:繁简综合,一百二十回
四、金圣叹本:腰斩删改,七十(七十一)回

希不全山房目前收藏的《水浒传》刻本,主要集中在清代的简本与金圣叹七十回腰斩本。金圣叹本是清代最主流的《水浒传》版本,如同《三国演义》中的毛批本,而清代简本的《水浒传》也同样是版本丰富。这两种版本体系,除了初刻本,也都存在为数不少的各种翻刻本,很多刻本是产生在清代中后期,只从版本的本身价值衡量,大部分刻本难称为“珍本”,如果从《水浒传》版本体系的整体视角看,这些产生于不同时期、不同地域的《水浒传》刊本,都有其存在的价值,是构成水浒传完整版本、文本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
现将希不全山房所藏《水浒传》刻本中,相对完整的或略有特点的简本、金圣叹本给予简介。

五种简本《水浒传》

一、《水浒四传》(贯华堂原本)

【刊刻形式】木刻本
【书坊】伪托“贯华堂原本”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六册,全
【完整性】一百二十四回,全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20.8厘米 x 宽11.8厘米
【版式】四周单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十一行二十六字
【牌记】存
【插图】无
【序】全
【目录】全
【卷数】十二卷,全
【回数】一百二十四回,全

《水浒四传》属“水浒传”简本百二十四回系统。牌记叶题“第五才子书”、“水浒四传”,内容包含“古杭枚简侯”(陈枚)的《水浒传序》,其中大部分版本中陈枚的序文末尾题“乾隆丙辰年冬十月望日”,而此刻本题“嘉庆己巳年冬十月望日”。可知,此百二十四回系统当成于乾隆年间,此书刻于嘉庆年。

二、《绣像五才子全传》(文海堂梓行)

【刊刻形式】木刻本
【书坊】文海堂梓行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存六册
【完整性】全一百二十四回,按册分别存第一回至第二十一回、第二十二回至第四十一回、第八十六回至第九十五回、第九十六回至第一百七回、第一百八回至第一百十六回、第一百十七回至第一百二十四回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18.2厘米 x 宽11.8厘米,半框长14.7厘米 x 宽10.2厘米
【版式】四周单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十二行二十七字
【牌记】存
【插图】无
【序】全
【目录】全
【卷数】全十二卷,存卷一至卷四、卷九至卷十二
【回数】按册分别存第一回至第二十一回、第二十二回至第四十一回、第八十六回至第九十五回、第九十六回至第一百七回、第一百八回至第一百十六回、第一百十七回至第一百二十四回

文海堂本属于“水浒传”简本百二十四回系统。牌记叶上方题“水浒征三寇”,内容包含《水浒传序》,题“乾隆丙辰年冬十月望日”。百二十四回本刻本的存世不少,倒是在已知“水浒传”版本类型中,以“文海堂”为书坊名的刻本少见。

三、《第五才子书》(写刻本)

【刊刻形式】写刻本
【书坊】无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存一册
【完整性】全一百二十四回,存一、二卷十八回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24.5厘米 x 宽15.6厘米
【版式】四周单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十四行三十二字
【牌记】缺
【插图】人物插图二十幅
【序】全
【目录】残
【卷数】全十二卷,存一、二卷,其中第一卷完整
【回数】全一百二十四回,存第一回至第十八回

该写刻本属于“水浒传”简本百二十四回系统。十四行三十二字的版本著录不多。惜缺牌记,其人物插图不同于《水浒叶子》风格,和清末公案小说的插图风格倒是有相似之处,故其成书应当清代稍晚。

四、《第五才子书》(道光五年本)

【刊刻形式】木刻本
【刊刻时间】道光五年重镌
【册数】四册,全
【完整性】一百十五回,全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22.1厘米 x 宽12.1厘米,半框长19.0厘米 x 宽11.1厘米
【版式】四周单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十四行三十六字
【牌记】存
【插图】手绘人物插图二十四幅,赞语二十四篇
【序】全
【目录】全
【卷数】八卷,全
【回数】一百十五回,全

“道光五年”本属于“水浒传”简本八卷系统。希不全山房先后藏有两套“道光五年”刻本。两套都是八卷全,一套分订四册(希不全山房藏本甲),一套分订八册(希不全山房藏本乙)。

两套刻本中,“希不全山房藏本甲”比较有特点,此本初看到书影时,曾眼前一亮,因为这套刻本相对于其他“道光五年”本子,其牌记多出了“东都施耐庵撰、吴郡金人瑞圣叹评”两列文字、二十四幅人物插图和二十四篇赞语,当时怀疑这是个未知的特殊简体版本。

等书拿到后,发现牌记上的作者、评者的题字、人物插图、赞语都是手工毛笔描绘的。经对比,手绘的人物插图和光绪同文书局石印本的插图基本一致,赞语同金圣叹本。而正文部分,根据“希不全山房藏本甲”和“希不全山房藏本乙”两套刻本的断版等情况比对,可以判定两套刻本是同版。至于,是谁,出于何因在“道光五年”刻本前,手绘了大量的插图等(插图描画的颇认真),倒是更有意思。清末,同文书局的《水浒传》本,是石印本小说中的佼佼者,其影响力和流播都比较大,所以,更有可能,同文书局版本在前,手绘插图者仿照同文书局的本子进行了图案的描绘,按照金圣叹本进行了赞语的抄写,即这位仁兄,把多种《水浒传》版本的元素,人工添加到了这套“道光五年”的本子里,并装订成册,合为一体。

另外,人物插图来自同文书局,也可佐证,“道光五年”本在光绪年间(同文书局本流行后),仍然在市场流通。

五、《绣像汉宋奇书》(二截楼本)

【刻印】木刻本
【刊刻时间】清代
【册数】二十册,全
【完整性】一百十五回,全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17.1厘米 x 宽11.5厘米,半框长13.6厘米 x 宽10.8厘米
【版式】二截楼版式,上栏为《水浒传》,下栏为毛批《三国演义》。单边,白口,单鱼尾。上栏《水浒传》半叶十三行十字
【牌记】存
【插图】水浒传人物插图四十幅,全
【序】全
【目录】全
【卷数】水浒传二十卷,全
【回数】水浒传一百十五回,全

属于“水浒传”简本一百十五回系统,巾箱本,牌记叶题“三国水浒合传”、“绣像汉宋奇书”。二截楼版式的小说刻本于有清一代虽非大行其道,但亦非罕遇,易见者即有《汉宋奇书》、《七才子书》等。希不全山房藏有《周汉奇书》残册,将“东周列国志”与“毛本三国”用二截楼的形式合刻,更少见。

金圣叹本《水浒传》

希不全山房所藏金圣叹七十回腰斩本的刻本,相对完整者均属“句曲外史序”系统,整体差异不大,故只列刻本的牌记叶书影如下:

2023年冬月记于北京 希不全山房

微信公众号消息

自画像

中国古代小说爱好者和版本收藏者。与古代小说结缘,始于年少兴趣,后浸润书香日久,逐渐踏上了收集古代小说版本的道路,一发而不可收。尝辟一席之地,藏书、读书,名曰“希不全山房”,取“所藏之书虽不完整,犹以稀为贵”之意。尚有鄙薄之志,旨在置身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现、收藏与保护,于己可悦目醒心,于社会可为古代小说的传承尽绵薄之力。希不全山房尤其关注稀见古代小说与版本的发掘。但凡稀见之品,往往得之不易,有时尚看天意、缘分,虽积年累月,搜罗不辍,至今堪称“稀”者不过寥寥,但乐在其中矣。

顺其所好,“舔天”有法

古时湖湘之地,有位蓝生屡试不第,越发羡慕权势,一天傍晚,酒后归家,忽听锣鼓齐鸣,看见一队人锦旗簇拥而来,队中抬着一匾额,题“济急之报”,队尾簇拥着一个小孩。蓝生问何往,答上天送“文星”到凡间,蓝生又问,“文星”送到哪家,答送给蓝生的邻居徐生。蓝生眼里的徐生,就是体弱多病的无能之人,对于上天把“文星”送给徐生,蓝生暗自怨天不公。这时旁边有位壮汉,和蓝生搭讪,并点破了蓝生的心思,蓝生怒,要掴其脸,壮汉就把脸变得巨大无比,把舌头变得巨长无比,蓝生骇然折服其脸大舌长,壮汉却说,世间那些趋炎附势的人,比他的舌头还长。

壮汉有意点拨蓝生,说上天是要“舔”的,可以授蓝生“舔天”之法。蓝生一头雾水,问天如何去“舔”?壮汉说“舔天”和人间的“舔富贵”一个道理,就是顺其所好去说、去做就成了,上天喜欢品行端正的人,讨厌行恶不端的人,蓝生就要顺着上天的好恶去“舔”,平日能扶困济贫,多做“雪中送炭”的事情,待到时日,上天一高兴,就会把“文星”送给蓝生了。蓝生恍然大悟,原来本事是次要的,重要的是按照上天的喜好去行事才成。

蓝生从此开始多行好事,乐善施教,过程中也难免有各种反复,好在,每当关键时刻,壮汉都会现身点拨,最终,蓝生积成了“舔天”的功德,上天果然喜欢(当然了),送“文星”予蓝生。

这是个古代故事,其核心,还是教化人要多积善德。有趣的是,故事并不是一本正经的要求人按照上天的旨意去执行,而是形象的用了个“舔”字,让人如同凡间“舔富贵”一样,去投“天”所好的说话、行事,以便得到上天眷顾。当然,无论是严守天意,还是顺其所好,最终希望的劝善积德的结果是一样的。

公众号消息

绣像第五才子全传[文海堂]

【编号】XBQ-GJ-000040
【装帧】线装
【版本】木刻本
【修复】原装
【著者】吴门金人瑞圣叹 温陵李贽卓吾 鉴定,东原罗贯中参订
【书坊】文海堂梓行
【刊刻时间】无
【册数】存六册
【完整性】全一百二十四回,存第一回至第二十一回、第二十二回至第四十一回、第八十六回至第九十五回、第九十六回至第一百七回、第一百八回至第一百十六回、第一百十七回至第一百二十四回
【纸张】竹纸
【尺寸】开本长18.2厘米 x 宽11.8厘米,半框长14.7米 x 宽10.2厘米
【版式】四周单边,白口,单鱼尾,半叶十二行二十七字
【牌记】存
【插图】无
【序】二叶,全
【目录】六叶,全
【卷数】全十二卷,存卷一至卷四、卷九至卷十二
【回数】存第一回至第二十一回、第二十二回至第四十一回、第八十六回至第九十五回、第九十六回至第一百七回、第一百八回至第一百十六回、第一百十七回至第一百二十四回

【随笔】
系“水浒传”简本第五才子书百二十四回本。

【书影】

一碗鱼羹,人神较量

中国古代故事传说中,对神的敬畏是一大主旨,神灵不可冒犯,稍有不敬,则必有所报。但,也不都是一本正经的训诫,如民间俗语即有“泥菩萨过江,自身难保”之说,就颇有的一种带着烟火气的幽默。下面这则《泥判官》(出自《阴阳镜》),虽也不出“知恩尽孝”,但故事讲起来,倒是别开生面:

涿郡有城隍祠,香火旺盛。附近住着吕生母子,吕生是个大孝子,虽家贫乞讨,但每得食物,必奉母先吃。

一天,吕生讨得一碗鱼羹,便跑着给母亲送去,正遇到鸡足神(传说中护送亡魂的神)捕抓逃逸的亡魂,把吕生撞倒了,鱼羹撒了一地。吕生毫不惧,把鸡足神抓回家绑了起来,让其赔鱼羹,鸡足神苦苦哀求,吕生方才放其回去,等他来还鱼羹。

吕生等了很多天没有音信,就在夜里潜到祠中来抓鸡足神。众鬼卒劝吕生,鸡足神是为办理捕魂公务才撞翻了鱼羹,也不是什么大事。吕生不饶,鸡足神就出来赔笑,请求再宽限几日。吕生拉着鸡足神不放,鸡足神无奈,请出了判官。判官和吕生说“鱼羹不值几个钱,我愿意替鸡足神还”。吕生方才回家等消息。

吕生又等数日无果,怒气冲冲的到祠中,看到泥判官立在那里,叫其不应,就把泥判官搬回家,入夜,泥判官化为人形,始终拗不过吕生,就答应帮吕生圆其姻缘以还鱼羹之债。判官给了吕生一颗丹丸,让去救裴太守濒死的女儿,裴太守有约,救其女者,即为其婿。吕生先把泥判官送回祠,自己就去了裴太守府上,用丹丸救活了其女儿,但裴太守见吕生穷困,打发了吕生一些财物,不提婚事。吕生怒不平,趁夜,进入祠中,用斧子去砍泥判官,斥责判官戏弄他,判官求饶,答应明日就让太守把女儿嫁过来。随后,判官把鸡足神叫了过来,责怪都是鸡足神惹祸而连累了自己,命令其去把这件事办妥,否则,吕生砍自己头,就让吕生砍鸡足神的舌头。

鸡足神潜入裴太守家,让其女儿生而复死,并告知,只有吕生能救其命,于是裴太守请吕生救女,并答应许配。吕生一时救不活太守的女儿,就冲到祠中,将泥判官左耳砍碎,判官让鸡足神赶快把裴太守女儿还魂,否则自己右耳朵也被砍碎了。鸡足神慌乱,一时无法招魂,吕生就用斧割了鸡足神的半截舌头,鸡足神忍痛而使尽办法,终于让裴太守的女儿还魂。判官和吕说“鱼羹的债还清了啊,你不要再用斧子砍我了”。裴太守见女儿醒来,虽不情愿,也只能嫁给了吕生,从此吕生一家人安稳过日子。

后来,吕母病危,吕生怀疑是鸡足神刁难,就又到祠中,只见泥塑,而不见判官和鸡祖神现身,有一个鬼卒告诉吕生,判官和鸡足神已经搬到别的地方去了。吕生见救母无望,就解衣带绑在鸡足神的脚上自缢,鸡足神忙现身,解开吕生衣带,哀告吕生,其母寿已尽,其无计可施,吕生不答应,鸡足神只能去请判官,判官责怪鸡足神说“你还是给我留个耳朵吧”,鸡足神手指自己半截舌头,苦不堪言。两神无计,去禀告城隍,城隍说吕母寿尽是天命,不可违。判官退下,私下和吕生说“我们是其下属,也无能为力,我有一计,你可以用衣带绑城隍脖子自缢,城隍畏惧你是孝子,一定会奏请天庭上帝”。于是,吕生依计而行,系城隍塑像而自缢,城隍果然害怕,乘云升天去见上帝,上帝知吕为孝子,即允其母增寿。

吕母见吕生多年无子,闷闷不乐,吕生去祠里找判官,判官硬着头皮问吕生何来,吕生答“我的邻居丢了一个西瓜,说是鸡足神偷去和你分吃了”,判官喊冤不已。此时,鸡足神正好回来,在祠门外问判官,正和谁说话,判官说“两口”,鸡足神不解“两口”为何,判官把吕生推了出来,说“两口”在这里,鸡足神忙缩舌说“我的舌头不能再割了啊”。吕生说“我不是来割舌头的,是来找西瓜的”。鸡足神说“什么东瓜西瓜,我已经打听了,你是为了求子而来”。判官就说这事要城隍管,于是吕生去找城隍,城隍笑脸相迎,让吕生有话好好说,不要再寻短见了。吕生跪地求子,城隍答应,吕生果然就在这年顺利产子。从此,吕生对城隍祠诸神亦常含感恩之心。

故事结束。

公众号消息

纵有贵人相助,还需自己醒悟

《龙道士》故事一则,出自《阴阳镜》,讲述:

有龙道士卖药于街市,有来求医的,道士都不问病因,直接从囊中取药,病人服之即愈。附近有位蒲生,是当地做蚕丝生意的,料定龙道士非凡人,就经常请道士吃饭,道士也不言谢,这样有一年的光景,到了年终,蒲生因为本地生意惨淡,计划到外地牟利,就问龙道士此行的吉凶,龙道士说也正计划外出采药,可以同行。两人择吉日出发,龙道士反复嘱咐蒲生,一路需听他的安排,以免灾祸,蒲生满口答应。

龙道士带着蒲生到了梁山采药,刚登山一半,蒲生遇到一位美男子,邀其到家消闲几日,蒲生正不堪采药辛苦,于是,就跟着男子去了,龙道士呼蒲生有危险,其装作没听见。蒲生到了男子家,好吃好喝十日有余,男子突问蒲生,如何偿付这些日子的酒债,蒲生以为男子开玩笑,就说,我只有一张吃东西的嘴可以报答,男子就化身为熊,咬住蒲生吸血,龙道士寻来见蒲生已昏死,用药将其救活,蒲生惭愧。

两人继续前行至山顶,道士搭了一间草屋,嘱咐蒲生在屋里不要外出,等他会友返回。等龙道士走后,蒲生不堪寂寞,出屋玩赏,遇到一位美女,禁不住其劝说,就一同去了女子家,进屋后,蒲生发现女子浑身腥臭不堪,但为时已晚,自己血流如注而昏厥,龙道士赶来,用药将其救活,蒲生惭愧。

两人继续山中采药,蒲生看到一处铺满黄金,想到自己做蚕丝生意辛苦而利薄,于是拿了黄金准备回家,龙道士告诫这是不义之财,蒲生不听,这时就涌出一群山妖要吃蒲生,幸好龙道士驱赶,又救了蒲生一命,蒲生惭愧。龙道士叮嘱蒲生,从此要谨言慎行,否则,再遇到灾祸,龙道士也救不了他了,蒲生哭着说不敢不听了。

两人结束采药归乡,蒲生操持旧业,龙道士仍在街市卖药。一天,蒲生因为买卖与人发生争执,蒲生失手打死了对方,衙门判蒲生偿命问斩。龙道士赶来,已晚,抚着蒲生尸说,你屡次执迷,不知悔改,蠢啊, 蠢啊!故事结束。

执迷不悟,累教不改,是当局者迷,如果有人当头棒喝,算是遇到贵人了,但能否及时醒悟,还是要靠自己啊。

公众号消息

财神各异,因心而至

《阴阳镜》有一则故事,讲述:

一康姓人,虽然读书不很多,但素有孝行,并好周济乡里的孤贫。

某年重阳,康酒醉归家,误入山中,见一大门和石坊,名“端门”,康进门,遇到一位秃头老者,老者邀康同游,便带其至云端,告诉康,只有“为人端正“方可从“端门”进入。康见云端有庙宇,老者说是财神庙,两人便到了庙里一游,见这里财神众多,康好奇问老者,自己平日只知有四位镇宅财神,为什么这里的财神却成千上万?老者答,这些财神是因人而异的,如果人“正”,则“正财神”到;如果人“邪”,则“邪财神”到;如果人“恶”,则“恶财神”到;如果人“奸诈”,则“奸诈财神”到。康又问,为什么自己乡中有极恶之人却富有,自己为人端正却清贫?老者解释,使用恶邪奸诈的手段取得的财富,会败于瞬息;而正大光明积累的财富,虽然缓慢,却可以长久,并荫及子孙。随后,众多财神随总财神从庙宇中纷纷升天而去,康得知,今日是众财神在根据人的善恶分配工作。再一声钟响,康就惊醒了。

从此,康常常能看见财神,如果看到财神是高兴的样子,就会进财;如果看见财神是愤怒的样子,就会失财。逐渐,康就可以根据财神喜怒的样子而知道自己的得失了。久而久之,康所看见的财神,都是喜财神了,康家就逐渐富有起来。而康也常常以财神善恶来奉劝周围的人,而周围的人大多听不进去。最后,康得以升仙,故事结束。

时至今日,财神亦当是享人间烟火最旺者之一,而所谓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,这个“道”放在表面,人人都可以明其理,而这个“道”放在内心那?宜常常自问。

公众号消息

花痴如是,藏书亦如是

文言小说集《阴阳镜》中有一篇《梦梦缘》,讲述杜姓读书人,曾湖海云游,后倦而返乡,专筑一园,名“遇仙斋”。杜生独爱草木,园内植四季花卉,乡里视其“癫”而远之,而杜生独乐其中。杜生草木为伴,常眠于园中,便遇着桃、杏等仙女,一番对酒吟诗,仙女巧设姻缘,助朱生终成眷属,最后朱生梦醒,方知是梦里有梦,终大梦一场。文学创作中的梦境设定,无论中外古今,都是普遍存在,让人物在现实和梦境中切换,甚至将梦与梦不断牵连和嵌套,带来了更广的想象空间。这个故事,在“梦境”作品里,并不算稀奇曲折,倒是其中有一段描述杜生惜花爱花的文字,读来,一个“花痴”便历历在目:

如见花瓣泥封拾而涤以净水投于瓮内,谓之厝

花树欲枯者以水灌后培以厚泥,谓之医花

花刚开时烹茗拜祝,谓之贺花

风起候高竖朱旌上图五星日月,谓之护花

凡禽鸟入园饷以余粟,谓之禁花

何止“花痴”如是,凡爱之深者,多有独乐乐,而旁人所不解之处,藏书亦如是,无问对错。

公众号消息

清代文言短篇小说《紫色葫芦》

近日读清同治元年刻本《阴阳镜》一书,该书虽以劝善为主旨,但并非直白的说教,而是载以志怪稗说,借事言理。诸篇字数多逾千,其中颇有故事可观者。

首卷有《紫色葫芦》一篇,述有一疯道人携紫色葫芦在街市售卖,数月无人相识。终遇到一朱生名腾凤,甚是喜爱此物,欲购,道人即赠之。朱生将葫芦在家中好好供奉。

三年后,朱妻难产,从葫芦中现出一人,以剑斩纠缠朱妻之鬼,助其平安,葫芦中人并叮嘱朱生,不要将葫芦之事外传。有一天,朱生从葫芦口向内观望,见上次葫芦中的那个人正招手邀朱生入内,朱生果然进入,发现葫芦里面自有乾坤,见到诸多穿着道服的人往来,朱生被一女童招呼至一家门第,却不得入,女童随后指点朱生走出了葫芦。从此,朱生经常对亲朋夸耀紫葫芦的奇异。

朱生有个侯姓挚友,知道后反复求葫芦一见,朱生拗不过,拿给侯生,侯生从葫芦口向内观,见奇花异草,群女拈花,侯生不舍,于是设毒计,借故邀朱生到家中饮酒,将醉酒后的朱生投入井中。第二天,侯生便拿着银两到朱家,朱妻贪财,就把紫葫芦卖了。侯生回家供奉紫葫芦,但此葫芦自从到了侯家,就不曾安宁,常常震动吓人。侯生祈问葫芦,葫芦中出来一位女郎,告诫侯生,说朱家的父辈接济穷人,侯家父辈贪而不廉,劝侯生归还葫芦给朱家,并将朱生安葬。侯生自然不听了,去砍女郎,葫芦中便出现一个个厉鬼。从此,侯家中便每日有厉鬼号呼,侯生不胜其扰,将葫芦扔到井中,葫芦则自回到屋中,如此反复。侯生请来巫师驱妖,葫芦中的人就将巫师杀了,巫师的儿子去告官,地方官审案知情,治了侯生罪。地方官自己也内视葫芦,空空如也,其担心葫芦成怪害人,于是吩咐积柴烧烤紫葫芦,火中便有无数只葫芦飞向了云际。

再说,朱妻一直未见丈夫归家,终日思念,这日恍惚看到紫葫芦落到屋中就地旋转,停下后,葫芦口吐出紫气,一人负着朱生落下。朱生醒来后,只记得在侯生家中饮酒,酒醒后身在井中不得脱险,以为必死,见来一紫袍仙官,给予朱生吃食,嘱咐其在此等过百日。百日已过,紫袍人就指点了朱生驾乘回了家。朱生夫妇正说着,见紫袍人也从葫芦中出来,告诉了朱生被侯生谋害投井的经过。紫袍人告知朱生,紫葫芦乃至宝,需与德行相配,此葫芦独与朱生有缘,是因为朱生的前世是道家修炼之人,已成半仙,于是被降到尘世再修炼一番,而朱生在凡间表现良好,无愧过,所以就安排了机缘,授予朱生紫葫芦。紫袍道人又告知了紫葫芦的奥义:“葫芦初结则多子,好像人心,为物欲所扰。学道的人,务必将酒色财气清除,就像葫芦将子去尽,以还本相,可以成仙”。朱生问,为何不同的人进入葫芦,所见景色各不相同,紫袍道人告知:“岂但葫芦别有境界,人心也是如此,心存邪淫腹内有险境,心存忠孝腹内存坦境,所以侯生为恶,葫芦内就出现厉鬼,朱生作善,葫芦内就出吉神,是随人心的变化,而非葫芦不同”。

从此,朱生认真修炼,修道圆满后,对其妻说,自己将乘葫芦赴瑶池宴,并给了其妻四颗葫芦种子,说种下后,见到结出的紫色葫芦,刨开后里面有金银。随即,朱生乘紫葫芦飞天而去。随后,朱妻种下葫芦种子,果然每年都结得一二只紫色葫芦,里面所得的金银,正好够一年的开销。后来,其子因为善于经营,成为巨富,子孙满堂。

此篇故事宗旨,不脱善恶有报。然,情节尚可玩味,且主借人物之口言理,如将葫芦与人心相较,而道出“相由心生”,相比诸多清代的文言小说,动辄篇首篇尾的“某某曰”横亘,或更读来自然。

公众号消息